English

从电视剧《天龙八部》说起

1999-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民进中央副主席 楚 庄 我有话说

从春节到现在,晚上有至少19个省、市、自治区的卫视节目都在播映香港拍摄的据金庸原著改编的40集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这么多的电视台在同一时间(大都是黄金时间)同时播一部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这在我国电视史上可能是少有的。这种现象值得一说。

武侠小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史记》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就有了后世所称的“侠客”的形象。唐代的《虬髯客传》、五代的《昆仑奴传》等则已是有人物有情节的完整的武侠小说。宋代的笔记、话本中出现了白话的武侠故事,更有利于武侠故事在民间流传。明代有《飞龙全传》、《封神演义》等,特别是《水浒传》刻画了近两百名性格鲜明的各阶层人物,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相当深刻地暴露了社会矛盾,是中国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的巨著。清代的公案小说,则把山林和民间的侠客和清官结合起来,辅佐清官惩贪除暴,出现了《施公案》、《三侠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等一批流传广、影响大的作品,适应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民国年间,则出现一批专业作者,如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赵焕亭、还珠楼主(李寿民)、郑证因、白羽(宫竹心)等,编著了一批剑侠小说,大都有飞剑神功、仙客异人、侠士豪气,儿女柔情,情节曲折,故事惊险,也在一定阶层中受欢迎。以后经过救亡御侮和解放战争的火热的年代,到建国以后,在群众中流传的主要是韩英、江姐、李向阳、杨子荣、赵永刚等等民族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新的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远离时代的古代武侠小说受到冷落甚至批判。以后是文学题材、艺术形式、人民文化生活极度狭窄、单调、贫乏的“文革”时期。在打破了文化专制和文化封闭的禁锢之后,产生了、传入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香港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进入内地,受到了广大市民层以及青年的欢迎,甚至曾出现“金庸热”。金庸的武侠小说形式是传统的白话章回体小说,题材内容是说古代的故事,但却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手法塑造古代人物,编排历史故事,是对古代武侠小说扶危济困、刚毅坚忍、除暴安良、讲情义、重然诺、守忠贞作新的张扬,这些都是人民尊崇的民族品格精神。武侠小说又都写超群武艺,绝技神功,或日行千里,或削铁如泥,这些都是人们向往的对自身行为能力的延长和解放;而荒诞和幻想,也像神话一样适应人们对超人力量和怪异现象的欣赏心理。武侠小说在曲折离奇惊险的情节里,还交织进世态民俗、山水风光、历史故事、佛法道功、宫闱秘史,在趣味性刺激性中还有一定的知识性。因此,武侠小说是有自身特色、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文学品种,它的存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即使是根据优秀的古代故事题材改编的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如《天龙八部》,集中在一段时间由20来个电视台同时播映,至少给人以重复单调的遗憾。人们总还是希望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希望电视荧屏的文艺节目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能够给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要求不同欣赏趣味的观众以更多的选择。固然,古代故事题材的武侠电视剧和小说因其曲折、惊险、神奇甚至荒诞而满足观众、读者在这些方面的欣赏需要和娱乐需要,但是科幻、神话、战争、灾难、探险甚至警匪等许多题材的故事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电视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却只抓住古代武侠这一题材的同一部电视片(以及广播的评书)群起竞播,选择的视野未免太窄,而且很有一哄而起的味道。北京一家报纸就春节假期怎么过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一个小学生(或初中生)答卷是“天天晚上看电视《天龙八部》,白天看金庸小说,真过瘾!”这对于在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方面更需要扩大食谱、吸取多种营养以开发智力的青少年来说,未免有“偏食”之嫌。而即使是对极精美的食物的“偏食”,也总是对健康发育成长不利的。因此,希望我们电视台的电视剧的节目选题,能更多地注意题材、风格、形式的多样化,给人们在开阔欣赏视野、开发审美情趣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进一步说,古代题材的武侠故事的背景是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的农业社会,是宗法、官僚制度的封建社会,故事人物的伦理观念、思想感情、行为追求总不免有时代的局限。而现代已是工业化社会,而且开始进入信息化、知识化时代。此时此地看古代的飞叉、神镖、鸳鸯剑和铜头铁拳绝命掌,虽然因其神奇荒诞而可收“过瘾”之效,但总是和现代的环境有距离,甚至应该说和时代的要求有矛盾。十几年以前冯骥才同志的小说《神鞭》(并曾改编为电影),也是武侠小说的形式,但却是写在近代历史变革过程中,传统的古代神功绝技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碰撞和矛盾,国民心态要超越义和团时代(这是《神鞭》的背景)而有新的醒悟和奋起。《神鞭》继承了古代武侠小说的传奇、惊险甚至荒诞的特点,因而有它的可读性、趣味性、观赏性,同时也启发现代人要用现代眼光超越古代武侠小说,因而也有它的认识意义和引导意义。《神鞭》是现代新编古代武侠小说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我们如何看待古代武侠小说也是一种启发。

有一种说法是电视、广播的文艺节目要注意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我以为这是对的,非如此不能吸引观众和听众。但同时文艺节目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教育功能。古代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侠肝义胆、正气、浩气、勇气等等,不也是宣扬各种精神,不也是在“寓教于乐”么?因此,电视广播的文艺节目,也在以艺术的形象的文学的形式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电视广播的文艺节目也是适用的。从这一点看,我以为不仅是近20个电视台竞播同一部古代武侠电视连续剧不可取,而且一段时期我们荧屏上的古装剧、宫廷剧、历史剧是不是太多了一些?打开电视,到处是顶戴花翎,后妃阉宦,后宫争风,武林斗法,瓜皮小帽,油光大辫,总觉得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离得太远。用现代观点写作、改编的古代故事(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评书等等),是群众所需要的一种样式,是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种,应该存在,应该发展,应该提高,但不应过多,不应成风,尤其不可滥。

时代呼唤在大变革时代新的传奇故事和新的英雄人物。我们希望我们的作者、演员,我们电视广播的选题者更多地着眼于致力于这个方面。在多样化中,更多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